中國制造業陷入低谷,似乎已成夕陽產業,這種認識非常可笑。事實上,制造業需要的是升級,而非毀滅。拋棄競次規則下的盤剝與投機,制造業才能浴火重生。

 

吳敬璉先生一再引用里根總統時期的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波什教授的一句話——不管是硅芯片還是土豆片,只要能賺錢就是好片。好企業與壞企業不是以生產什么來劃分的,而是以贏利能力、管理能力以及責任心來劃分的。符合世界發展趨勢的制造業,仍然大有可為。

 

全球制造業新趨勢是,**再工業化,中國機械化以提高效率、降低勞動力成本上升的負面影響,而代工企業向東南亞、南亞等地轉移。

 

代工企業洗牌,在內外逼迫下,通過輕資產戰略突襲內地小城鎮,其組織結構、管理方式等正在經歷深刻變革。筆者參觀的東莞搜于特公司,把傳統服裝企業的重資產變成輕資產,組織當地窮途末路的生產商為自己品牌代工,本公司主打設計、品牌與管理,以3個月為周期產品從設計到上柜、**推出幾十種新款產品,同時公司還有類金融企業性質,品牌加盟店的費用獲取現金支持、為代工企業擔保貸款解決下游生產企業的融資難題。企業整合上下游產業鏈資源,以高速運轉的低價時髦產品制勝,走農村、小鎮@#$@*&城市之路。

 

整合型制造企業轉型有兩大特點,一是快,二是輕,做不到這兩點,馬上會被市場淘汰。快時尚品牌核心是服裝快消品的概念,ZARA、H&M、優衣庫等無不走這條路線。今秋時尚快消品價格戰開打,與電商一樣,企業進入速度、管理、資金極限戰,從產品設計到抵達門店,最快的只要一個星期左右。

 

在機械制造領域,則是另一場升級大戰。機械制造企業位于產業鏈中游,是出口、制造的敏感指標,中國企業有望繼德、日等國之后,爭奪中端機械制造業份額。中高端制造業,仍是中國未來的發展趨勢。

 

全球制造業不景氣在機械工程行業數據一覽無余。作為傳統機械工程制造大國,10月11日,日本政府內務省公布8月份核心機械訂單環比下降3.3%,跌幅超過路透社調查分析師預期的中位值(跌2.5%),7月跌幅為4.6%,同比下跌6.1%。此訂單數據是體現未來六至九個月資本投資的超前指標。另據日本機床設備工業會10日發表的統計數據表明,9月份機床設備訂單總額為1072.04億日元、同比下降3%,連續5個月同比下降。日本國內機床設備訂單同比下降13.2%,連續4個月同比下降。

 

讓我們為日本機械制造業默哀,然后將視線投向另一傳統的機械出口大國——德國。

 

德國機械出口額占世界機械總出口額的20%左右,在機械設備業的31個產品領域中,德國產品在21個領域是世界出口**,在其余領域內幾乎全部位列世界三甲。機械設備制造業一直以來是德國就業人數最多的行業。根據德國機械設備制造協會的數據,2010年有90.8萬人在該行業超過6000家企業從業。根據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協會數據,2011年上半年該行業收獲營業額940億歐元,同比增長18.5%;出口總額689億歐元,同比增長18.2%,其中出口到中國93.25億歐元,占總額的41.5%,中國成為德國機械設備出口最大市場,所占市場份額為13.5%;就業人數為92.3萬;設備開工率升至89.9%。

 

工業機器人的增長是一大亮點,由于人力成本上升,機器人取代人力,目前中國國內市場上有5萬臺左右工業機器人在服役,占全球總量的4.5%,保有量位居日、韓之后排亞洲第三,市場需求增速位列全球**。有統計顯示,2004年以來,國內機器人市場年平均增長率達到40%以上;2011年增長率達到51%,機器人新安裝量達到23000臺。國際機器人聯合會預測,到2014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這是巨大的市場份額。

 

在中端機械制造領域,中國逐漸趕上,中國機械產品比德國便宜20%以上,傳統的代工企業轉移到東南亞之后,所需的中低端機械設備中國具有極大的優勢。以印度為例,據美國加德納出版公司統計,2011年印度是世界第7大機床消費國,其機床產業在全球排名第16位,對進口機床的依賴度達77%。據印度汽車零部件公會預計,至2018年,印度汽車、摩托車及其零部件產業每年將至少需要15億美元購置生產設備。由于缺乏完整的配套產業鏈,以及精密組件,印度還將大量進口機械,以應對機械、制造企業的需求,這是中國機械設備行業的機會。

 

在機械制造如切削,在機器人高性能交流伺服電機和精密減速器有所突破的企業,將成為未來的贏家。躋身蘋果產業鏈的8家A股上市公司大漲特漲,那么,真正掌握核心技術的公司,未來的前景又將如何呢?

 

兩軍交戰,看準方向、占據制高點者勝。